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各位同学:
按照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等主办单位《关于组织开展第二届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的通知》的有关信息内容,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将有关内容通知如下,鼓励符合报名条件的有关同学积极报名参赛,赛事具体要求如下:
一、大赛主题
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二、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
主办单位:
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中国长城绿化促进会
三、赛事安排
(一)参赛要求
1. 人员
(1)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或机关单位等绿色科技创新主体,参赛者年龄范围须在18周岁(含)至35周岁(含),即1990年1月1日(含)至2007年1月1日(含)间出生的中国公民。
(2)划分在校学生组和在职青年组。在校学生组成员应为我校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科生、硕博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在职青年组成员应为我校正式员工。
(3)项目须设负责人1名,项目人数(含负责人)不超过8人,以负责人所在单位为参赛单位。每人限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参与1个主体赛项目。
(4)在校学生组项目须设指导教师1-2名,在职青年组须设指导专家1-2名,每名指导教师或指导专家最多指导2个项目且不可以选手身份参赛。
2. 作品
(1)分为个人作品或团队作品,个人作品参赛者须承担60%以上研究工作,专利证书、发表的有关作品等材料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凡无法区分第一作者均以团队作品申报。
(2)作品只能选择1个符合要求的组别、赛道、成果形式参赛,参赛团队应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进入评审阶段项目人员、内容等均不可变动。
(3)作品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须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等行为,一经发现将被即刻取消参赛资格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二)赛道设置
1. 主体赛
(1)乡村振兴与绿色生态链:聚焦乡村人居环境、绿色农业技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与治理、AI+绿色创新、公益与ESG、绿色创新赋能的金融、美业、文旅、科技、银发经济、设计及关联产业生态链等方面。
(2)节约粮食与大健康:聚焦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粮食生产技术、储运减损技术、绿色加工生产、森林食品与健康、生物育种、林草繁育等方面。
(3)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聚焦绿色建筑设计、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技术、绿色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研发等方面。
(4)生态保护与修复:聚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脆弱及退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
(5)绿色美好生活:聚焦绿色消费、绿色物流、低碳出行、垃圾分类与回收、废旧物改造、光盘行动等方面。
2. “揭榜挂帅”专项赛
聚焦绿色科技创新领域前沿和核心技术,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征集发榜命题,同一件作品不能重复参加主体赛和“揭榜挂帅”专项赛。具体请关注大赛官网,报名时间与方式另行通知。
(三)项目成果形式
1. 研究类成果
研究类项目倾向于开发新思路、探索新构想,聚焦对现有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1)项目可不含具体的实际应用,应注重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应附上相关的参考文献、专利等,以供深入评估和审核。
(2)项目应对所涉及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实验方法、算法模型、关键技术、数据分析、预期成果、可持续发展性等给出详细的描述和论证。
2. 应用类成果
应用类项目侧重实际应用的场景,通常以产品、技术、服务等形式呈现。
(1)项目应含完整的应用方案,包括实际的应用场景、功能特点、解决的问题等,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
(2)项目应详细介绍实现方法,包括所使用的技术、系统架构、软件硬件平台等,以及项目成果,包含效果展示、成本效益、市场推广、可持续发展性等,同时阐明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四、考察角度与奖项设置
(一)考察角度
突出实践导向,在考察项目绿色发展基础上,注重项目命题契合度、完整性与完成度、创新意义与社会价值等维度。
(二)奖项设置
1. 主体赛:优秀项目设金、银、铜奖,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比例。
2. “揭榜挂帅”专项赛:针对每个选题评出“擂主作品”和“优秀作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比例。
3. 优秀指导教师或指导专家:指导项目获金奖或2个银奖。
五、流程安排
(一)作品申报(即日起至2025年6月15日)
参赛作品通过大赛官方网站(网址lvchuang.china.com)报名系统进行申报,申报材料要求详见附件1,作品申报请通过大赛官网报名系统提交材料,不接受其他方式报名,作品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6月15日晚20:00前。作品申报主体需提交《申报项目原创性承诺书》(附件2),申报单位须对作品进行审核和公示,并接受大赛组委会检查。
相关材料提交至大赛官网系统后,请参赛选手于6月17日24:00前同步发送参赛材料至校团委学术创新部邮箱(ruccxb2024@163.com),邮件主题命名为【绿色科技创新大赛-学院-项目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
(二)资格审查(2025年6月)
大赛资格审查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审查,确定正式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的作品。此环节主要审查申报材料完整度、申报赛道契合度等。
(三)作品初审和复审(2025年7月至8月)
大赛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对通过资格审查的作品进行初审和复审,产生入围终审答辩的名单,赛事奖项将通过终审答辩产生。作品评审进程请关注大赛报名系统“赛事进展”。
(四)终审答辩(2025年9月)
大赛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入围终审答辩名单的作品进行终审,采用答辩和展示形式,评选出金、银、铜奖,并进行公示。
(五)总结表彰(2025年9月)
根据终审结果组织总结表彰活动,展示大赛获奖作品,公示结束后颁发获奖证书。
(六)项目孵化(2025年9月起)
结合终审结果,组织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创投顾问对优质作品进行孵化指导。
(七)成果转化(2025年10月起)
推动优质项目与投资、科研、创业机构的资源对接,推动项目多形式成果转化。
赛事咨询:010-62338273;010-62336145(工作日14:00-17:00)
邮 箱:lvchuang@bjfu.edu.cn
六、其他
相关信息内容链接:
https://lvchuang.china.com/contents/21/175.html
共青团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
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