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调研手记优秀示例
目录
1. 一水沦涟生机显
2. 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引擎
3. 故乡!不愿被遗忘——非典型农村的自处与展望
一水沦涟生机显
——连云港市墙匡村特色种养殖业调研手记
调研地点: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墙匡村
调研人员:李牧羊
从家中启程前往墙匡村时,一场夏末的暴雨刚刚停止。汽车沿盐河南路向南直行,天空渐次清朗,薄云微微飘动。我摇下车窗,任凉风吹起长发,静静地看着一路流荡过去的风景:老城区熙攘的街市、城乡结合处逐渐增多的平房、远方山峦淡影下愈发开阔的绿原……约20分钟后,我们经由一个三岔路口,驶上了狮松公路。道路立刻变窄为双向两股车道,路两旁绿树高大、浓荫覆地,时而有农用拖车和货车“轰隆隆”驶过,还能看到果园和农场门口醒目的大字标牌——一切都表明,我们正式由城区进入了乡村。
又过了不到10分钟,我便站在了墙匡村村委会的两层小楼前。其实,对于该村优越的地理位置,此前我已略有了解,但直到这次亲身体验,才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墙匡村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东南部,东面和南面分别与海州区的板浦镇和灌云县的小伊乡相邻;向北车程约半小时可抵市区,向南车程约半小时可达连云港花果山机场,更有新坝东路、板新线穿村而过,交通颇为便利。这些都是墙匡村与邻近村镇联动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墙匡村打造自身发展特色提供了基础条件。
图1抵达墙匡村
一、初探:以农为本,以水为脉
墙匡村是新坝镇党委组织委员、统战委员赵鑫鑫的对点工作村。村内无法自行处理的问题,都会交由她进行协调解决。新坝镇十分欢迎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前来开展社会实践,所以在得知我的实践计划后,赵鑫鑫阿姨专门来到这里,全程陪伴我完成了此次调研。从指导调研方法到选取调研内容,她都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
徐宝荣阿姨是墙匡村村委会的三名委员之一,主要负责协助村主任调解村民纠纷。她五十岁上下,声音洪亮,爽朗干练。在村委会二楼的办公室里,她热情地邀我们坐下,为我们介绍起墙匡村的概况。村中共有耕地2719亩,主要分布于泊缮河北,种植的农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但和遍布中国的无数个传统农业村一样,近年来,墙匡村里的中青年大多数都离开村子,前往本市其他地区或省城南京等长三角城市打工。这就意味着留守村中的多为中老年人和孩童,而仅靠他们是无法推进繁重的农业劳动的。可喜的是,在北部沙杭村的辐射带动下,墙匡村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逐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截至目前,全村土地已流转2208亩,主要用于花卉苗木、特色养殖和稻麦种植这三项经济产业。其中,4家占地共580亩的家庭农场尤其值得关注。它们分别是金翠娟家庭农场、古月农庄、茆安芹家庭农场和兴海家庭农场。这些家庭农场主实质上就是承包村里土地的大户。他们会雇佣村民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工作,也与村、镇沟通协商完善基础设施等问题。所以,家庭农场不仅是个人创业的成果,更是解决了一大批村民的就业问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图2在墙匡村村务公开栏边
由于墙匡村原有的自然条件为临河且多水塘,家庭农场的生产内容——水产养殖和莲藕种植——均与“水”紧密相连。特别的是,大户们采用了种养混合、鱼虾套养这一环保又经济的方法,产品质量优、需求大、销路广。在统一管理下的订单式生产模式下,农场的多种经营秩序井然,最大程度降低了养殖成本。虽然它们尚处于运营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显示出一定的潜能。绿荷摇曳,鱼虾嬉游,水波荡漾……以“水”为命脉的特色种养殖业正为墙匡村的未来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二、细察:朴素劳动,质优技强
作为墙匡村规模最大的家庭农场,金翠娟家庭农场于2021年初在本村东部创办,占地约200亩,每年流转费用每亩1200元,年利润能达130万元。它正巧紧邻村委会,于是徐宝荣阿姨便建议我们一同去那里看看。“不能光靠我在这里讲,还是要实地转一转才体会得深呐!”她笑着拍拍我的肩膀。
金翠娟家庭农场共有10个池塘,分布在板新线两侧。北塘8个,套养七孔藕和花鲢、白鲢、鲫鱼、黑鱼;南塘2个,套养草鱼和对虾。我们沿柏油路步行至南塘时,水面上的三四个氧气泵正全力工作着,激起的水流宛如一朵朵水晶花。两个塘的中间有一小片水泥空地,上面有两间集装箱。刚下过雨,通往空地的道路泥泞不堪,布满水坑。我们正为难如何通过,忽听一阵“哐当哐当”声,两辆三轮车向我们驶来。开车的是两位农民大伯,精瘦,黝黑,皆围着棕色的皮围裙,蹬着黑色的大水靴。原来,他们便是在该农场工作的村民,刚从北塘下完饲料回来。其中一辆车装满了裹着塑料膜的大块冻鸡肝,这是刚从北塘边的冷库里取出的,准备带到南塘处理,然后投喂。我们爬上空的那辆三轮车,在浓烈的动物内脏气味中摇摇晃晃地来到塘中空地。
雨后空气沁凉,塘面碧波粼粼。我踮起脚尖看向对岸,那里绵延着深深浅浅的绿意,仿佛无边无际。塘边人家的白墙掩映在草木里,隐隐露出三五红瓦,颇有番静谧的意趣。农民大伯与我们闲闲地聊起他们每日的生活,略微的拘谨和羞涩中透着诚恳质朴的踏实。他们是该农场雇佣的长工(长工一共有3人,还有1人今日外出办事,不在村里),一年工资约3万,每天没有特别固定的工作时长。不太忙的时候,上午大概10点出工,下午4-5点收工。“三个人能忙得过来吗?”我看着宽广的塘面,不免有些担心。“忙的时候,比如要收鱼了,就会雇短工。那样的话人可就多咯,得有几十个。”大伯擦了把汗,从屋内扛出一袋饲料,“哗啦啦”地倒进塘边的自动投饲机。“你们来得巧,正好赶得上看5点开始的投喂。”
图3在自动投饲机边图4水塘泛舟
渐渐地,平静的水面下涌起了暗流,密密麻麻的鱼正汇聚而来,偶或还有几条竟跃出了水面,带出一道漂亮的弧形。机器震动着,鱼食被吐入水中,水下黑影颜色愈发深重,整片塘如同换了副模样。这时,刚才那位大伯又扛出了一袋专属于虾子们的饲料,登上了系在岸边的一艘电动小船。他荡开水波驶向水塘深处,手臂一扬一落,将饲料抛入水中。天地辽阔,那船和那人愈显渺小,却又透着共生的和谐。
两间集装箱,一间住人,里面有床、电视、空调和桌椅;另一间充当仓库,摆满绿色的渔网、大袋的饲料和工具。两只野狗在门边窜来窜去,见到我们时会凶凶地吠上几声,但却喜欢围着两位大伯打转。小船已经离岸很远了,这边,另一位大伯正娴熟地撕去冻鸡肝上的塑料膜,并舀来池水浇于其上,使它们更快地解冻。解冻的鸡肝会经由塘边放置的粉碎机,直接进入鱼塘。这些鸡肝数量颇多,是专门从本市的养殖场订购的。墙匡村也有自己的养鸡场,但供应量远不能满足所有鱼塘每天4吨的需求。“瞧瞧,这鱼吃得多好。”徐宝荣阿姨俯身仔细地看着。这些鸡肝看着确实新鲜,想来这也是这里产出的鱼虾都特别肥美的原因之一。
图5现场观摩冻鸡肝饲料处理流程
原本我们还想和农场的老板进一步了解鱼塘藕塘的经营情况,大伯说,他基本每天都会来塘边察看情况。但今天老板是上午来的,而且现在天色已晚,我们也不便再打扰两位大伯这一天的收尾工作。向他们道谢后,我们告辞离开,大伯再次用三轮车将我们送回到公路边。
图6坐着三轮车离开南塘
三、探讨:潜力困境,携手共应
第三天下午,我们和农场老板郑和平约在北塘边见面。他身材发福,穿着白色T恤、黑色的休闲裤和棕黄色的休闲皮鞋,个子不高,但一双眼睛特别明亮。他带我们走上水塘与农田之间的碎石路,指着水面,颇为自豪道:“这些鱼可精了,听见人的声音就跟着游,想让我们喂它。”果不其然,我们一路走,小小的黑鱼们便一路跟着我们,充满灵性。
这批鱼苗是今年5月购进的,每亩投放约2500尾,以黑鱼为主,其次是鲢鱼,此外还有一些对虾、龙虾苗等。鱼的生长周期为4个月,预计国庆节将迎来大丰收。据老板介绍,草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可以套养,如草鱼、鲢鱼。此外,草鱼还可和虾子套养,也能和杂食性的鲫鱼套养(但要注意投放比例)。唯有黑鱼最为凶猛,不能和其他鱼虾套养,只能和七孔藕混养。它们能够帮助清除水中淤泥,净化水质,鱼粪也能滋养莲藕。这种类似“桑基鱼塘”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此前我只在初中的生物课本中见过,而今终于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它真实存在的模样。
时近八月底,正应是莲藕上市的季节,但老板说他目前并不打算收藕,而是要留到国庆,否则会影响鱼的生长。这个塘共有20万条鱼苗,现在它们才是几两的小鱼苗,但明年这时将长到3斤多。老板的侄儿从事水产销售,所以他并不愁销路。这些鱼虾将制成新鲜罐头销往盐城、扬州、南京、上海等地。由于这里的鱼品质好,而且南方的很多地区比较看重黑鱼,所以目前供不应求。七孔藕则主要销往山东,销量也较为可观。
老板说,他建好一个塘要花25万,每年的雇工费用约30万;现在正值鱼虾生长期,而他使用的都是优质鸡肝饲料,每天就要花上1万。累加起来,的确是不小的开支。但好在水塘产出较高,收益颇丰。现在一切都刚刚起步,他有经验有技术,更重要的是有耐心。他相信可以一步一步把10个水塘都发展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再适当扩大规模。
图7 在鱼藕混养塘边
“这里景色这么好,为什么不考虑发展垂钓之类的旅游业?”我向他抛出了第一天在北塘时就有的疑问。老板略显无奈地回答,由于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难以对游人实行有效合理的管理。比如如果任人垂钓,农场会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如果收费,又该按照怎样的标准?所以现在索性禁止一切垂钓。再者,虽然村中通了公路,但通往鱼塘的仍是行走费力的碎石路,平时工人们前来投喂都很不方便。北塘的这条路长达500米,路基他已修好,其实只需把路面填平即可。“那你可以和村里多沟通沟通,合作一下,把路给修好。”赵鑫鑫阿姨提议。“是啊,那还得靠你多协调协调了。”老板笑道。“没问题,我见到村主任就跟她提这件事,帮你们多推进一下。”赵鑫鑫阿姨爽快地答应着。
我想起昨天进行入户调查时,几家农户都坦言,村里产业基础并不太好,最重要的产业就是这特色种养殖业。除了支持这一产业继续发展外,许多人还表达了对旅游观光产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支持。只是如今资金、技术、人材、项目等各要素都欠缺,要想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而当我问到乡村振兴主要依靠什么力量时,几乎所有人首先提到的都是“政府支持”。这也是为何新坝镇在镇领导与各村之间都建立了“点对点”的联系。人民信赖政府,政府也关切着人民的诉求。从村民到大户再到村委会,都在镇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合力共事。这个下午,老板和赵鑫鑫阿姨就种养殖业的方方面面都交流了许多,阿姨也作了细致的记录。或许,当我下一次来到墙匡村时,将走在一条崭新通常的大路上,看群鱼戏水,听荷风阵阵。
四、感触:实践致远,振兴乡村
我的外公外婆家在连云港市海州区云台乡的山东村,村里没有什么产业基础,土地也基本都外包了出去,和墙匡村非常类似。不同的是,山东村的村民除了进城打工,也会往返于城乡之间,将山上所产的茶叶等物运到城中售卖,所谓“靠山吃山”。如此看来,墙匡村便是“靠水吃水”了。所以,初次近距离接触鱼虾、莲藕养殖,对我来说十分新鲜。但在我看来,墙匡村更有活力之处在于,它的产业并不像山东村的那样零散,而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并向着多元化、规模化不断迈进。
其实,虽然我对农村生活并不陌生,但我终究没有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那些节假日回去后短暂停留的碎片所带给我的,或许只是一些浮光掠影。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有时也会苦于缺乏足够的机会,去看最真实的城市与乡村,去亲身了解、体会正在运转的产业体系。在调研墙匡村特色种养殖业的过程中,从套养原则到投喂方法,从经营成本到销售途径,每个方面都在不断打开我体察这方鲜活水土的视野。这其中蕴藏的巧心和智慧,与那些高深的学科知识都是平等的,从实验室里的科研者到田间地头的创业者,大家都平等地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我努力记忆着一个个的名词和数字,也静心观察着一帧帧的画面。我的脚印还很浅,但我愿意在大地上持续印刻。
无论我们学习何种专业、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历练,并对专业以外的天地保持开放。墙匡村之行结束,我又要回到文学的世界。但我能为这个广阔的现实社会做些什么呢?我想,我可以用我的文字,去记录,去发声,去启迪。比如,在未来,以媒体人的身份让更多人看见中国大地上无数个村落的生命姿态;比如,就在现在,写下墙匡村特色种养殖业的点点滴滴。
图8在墙匡村村委会门口合影留念
最后一天调研结束,我在村委会门口与赵鑫鑫阿姨和徐宝荣阿姨道别。一个哥哥正在旁边忙着搬运挡路的纸箱。他是这里的大学生村官徐翔。离开墙匡村后不久,我就收到了他发来的关于村里种养殖业的确切数据等资料,使我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对这一特色产业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
西天霞色漫卷,汽车在公路上飞驰。路面上,三条草绿、橙黄、天蓝的标线延伸向前,用温和明亮的色泽串联起乡村风土的样样生动。这是新坝镇特别打造的“彩虹公路”,我初次来到墙匡村时,便被这别出心裁的标线所吸引。如今,又是它静静地目送我归去。一水沦涟,生机尽显。尽管发展中的困境仍在,但镇领导的关切、村委会的尽责、大学生村官的青年智慧、养殖户和村民的勤勤恳恳……所有的所有累加起来,将共同构成墙匡村振兴之路上的靓丽“彩虹”。
图9穿村而过的“彩虹公路”
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引擎
——以西藏宗雪村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合作社、直孔噶瑕糌粑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为例
调研地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宗雪村
调研人员:普布多吉
摘要
本次暑假期间,本人以个人的形式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宗雪村进行调研。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宗雪村的乡村振兴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在宗雪村的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到突出的作用。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具有简便性、多盈利的特点。通过本次的实践活动也是了解了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高原特产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的引擎式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农特产品一举多赢
1.引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要坚持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此之后,乡村振兴就以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贯彻下来,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地方因为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作为一个在脱贫攻坚战中“三区三州”之一,在完成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西藏自治区的乡村振兴是如何进行的,在实践中又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的,为此对乡村振兴的实践的调查研究是势在必行。
宗雪村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的所属村庄,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村庄之一。在宗雪村,坚持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一体推进,通过培育各类的农特产品加工业,促进了周边群众的就业,提高了周边群众的收入,为周边群众利用闲暇的时光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的机会或场所,在推进宗雪村的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调研过程
2.1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报告是在调研了宗雪村村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和宗雪村的5户人家的而得出的成果,具体的研究思路是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报告内容,确定选题。
第二,分析当前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选择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宗雪村为调研地点。
第三,研究相关的文献和政策文件,确定主要研究框架。
第四,通过检索文献、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宗雪村的乡村振兴各种实践进行总结,为其他案例提供借鉴经验。
第五,对所有资料进行归类、分析与总结,形成初步结论。
第六,完善调研报告。
2.2研究内容
2022年8月1日至10日,本人到宗雪村对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行了调研。
图1:对尼玛江热乡宗雪村村民委员会进行调研时与负责人的合影
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宗雪村是6个自然村组成,是尼玛江热乡中心区,本村的户籍总户口数是463户,户籍总人数是1703人。从经济类型上看,本村主要是种植业,本村的村域面积是42128.96亩,以耕地和牧草地为主。本村都已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工作,但是并没有土地出租的情况。2021年,本村内乡镇企业共有4个,在本村企业中从业的人员超过85名。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宗雪村内已经培养出了几大农特产品加工产业,为宗雪村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图2:尼玛江热乡宗雪村村民委员会负责人正介绍宗雪村的实际情况
2.2.1立足实际,实事求是
宗雪村的位于国道392沿线上,是尼玛江热乡的乡政府所在地,是乡中心。宗雪村的实际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主要资源是土地。土地是以耕地和牧草地,耕地主要是用于种植青稞、豌豆、油菜花,牧草地主要是用于放牧,但也是没有家庭牧场等规模化的形式进行,而是传统的各家自由放牧的模式。
第二,土地出租的情况几乎不存在。经过访谈发现,宗雪村的村民普遍都是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即“土地是农民的一切,出租土地是对原有观念和模式的破坏,不利于生产”,同时,相对城市郊区的村庄而言,宗雪村地处变边缘地带,没有大的外来公司(例如果蔬种植公司等)进行承租,土地的流转率是非常低下的。第三,宗雪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本村主要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将近60%的人都会从事于此,近15%的人会从事牧业,剩余的那部分人除了在每年的5月到6月挖冬虫夏草外,其余的时候都是没有较为长期的固定的工作,流动打工也是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状态。由于既要打工赚钱,又要为家里可能会发生的突发情况提供帮助,于是跨省跨市跨县打工的人口是极少的,主要还是集中于本县范围内,乃至集中于本乡本村范围内。
2.2.2集中资源,科技赋能
基于宗雪村的实际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资源,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合作社和直孔噶瑕糌粑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都实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第一,充分利用宗雪村丰富的无公害农作物,如集中油菜花、青稞等的农作物。
图3:尼玛江热乡宗雪村村民在广阔的油菜花进行除草
第二,充分动员宗雪村充足的劳动力。过剩的劳动力都会被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和直孔噶瑕糌粑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所吸收。在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每一道工序都有人专人负责。从清理油菜籽到机器加工,他们技术熟练,操作专业,为合作社的发展正埋头苦干中。第三,不断地从优秀企业和专家学者获取咨询意见。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达瓦顿珠和直孔噶瑕糌粑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的负责人索朗加措都充分利用现有的机会和条件,每当有空闲的时候,都会到内地进行考察,其中到成都、西安、郑州等地进行了多次的考察和业务访谈,积极咨询专家学者,积极按照西藏自治区各级机构和各县政策的要求谋求发展。第四,充分发挥科技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达瓦顿珠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关注行业内的最新发展动态,订购了一套菜籽油自动生产设备,如吹瓶机、空压机、模具、压盖机、贴膜机、灌装机等,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菜籽油的品质。
2.2.3灵活便利,实现多赢
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和直孔噶瑕糌粑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依靠宗雪村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植物光和作用强、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的自然优势,依靠宗雪村便捷充足的劳动力优势,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的生产力优势,依靠党和国家的优惠的政策倾斜,都在宗雪村的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到了强大的牵引力。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和直孔噶瑕糌粑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的主要生产场所位于宗雪村,其销售的店面不仅辐射到尼玛江热乡、墨竹工卡县,而且可以在拉萨市乃至西藏自治区的重大市场上都是可以看见其品牌商品的。以宗雪村为生产中心,以拉林高速公路为主要的运输纽带,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宗雪村农产品市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和直孔噶瑕糌粑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一来在优惠的政策下合作社或公司实现了营利,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来为宗雪村周边群众提供了临时的工作,提高群众的非农收入,带动了共奔富裕路的积极性。“以前只是在家里干些农活和养些牲畜,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成为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的员工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在对扎巴叔叔家进行调研,当被谈及直孔白琼和直孔噶瑕两大合作社对生活的影响时,扎巴叔叔兴高采烈地如是谈到。每每说到合作社带来的收益的时候,扎巴叔叔满脸笑容地讲起那段辉煌的成就。扎巴叔叔一家人也从传统的单一的收入来源变成了如今的多种多样的来源和丰厚的收入。
图4:正在与宗雪村村民扎巴讨论直孔白琼和直孔噶瑕糌粑合作社时的合影,
在调研时,扎巴叔叔正在帐篷里一边放着牧,一边在编织传统的氆氇
三来为整个宗雪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一个重要的渠道或抓手,为宗雪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方向。四来在合作社里面,让员工受到严格且专业的技术训练,让他们不再是以前只会种地劳作靠天吃饭的农人,而是成为一批具备既可以在大的工厂里工作又可以种地劳作的新时期下的“新农人”,这种转变对于新时代下传统农民、传统种植业向新型农民、新型种植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功在其时,利在其后”的效果,是一种极具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的做法。一个举措,实现“四赢”,是宗雪村在培育农特产品加工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完美呈现。
图5:直孔噶瑕专门聘请专业师傅为员工解释全自动榨油设备的操作过程
2.2.4特色品牌,示范引领
直孔白琼菜籽油,该商品不仅在实体店面销售,而且也在线上平台如京东上都是进行销售的。
图6: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菜籽油已经在京东平台上架
菜籽油是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最主要的产品,也是最畅销的产品。
图7: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的直孔噶瑕糌粑
直孔噶瑕糌粑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的主要产品是糌粑,其取材于青稞,宗雪村广阔的土地用于种植青稞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依靠菜籽油和糌粑的加工生产以及扩大生产已经为周边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收入”,这两座工厂被当地的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家门口的工厂”。以菜籽油和糌粑的加工而形成的产业链在宗雪村的脱贫攻坚战起到重要推动力的作用,在宗雪村的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正起着并且将来越发明显地起着强大牵引力作用。
3.调研结论
3.1结合实际,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
实事求是,上下求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则,也是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和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的创立和发展所遵循的原则。
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达瓦顿珠表示,宗雪村广阔的油菜花、优质的土壤、强大的太阳辐射、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以及宗雪村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建立此合作社的重要条件。同时,以菜籽油为主要产品的农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非是一种一时上的头脑发热而形成的,而是基于多年来的考察和分析的结果。2012年,达瓦顿珠开始着手建立合作社前,达瓦顿珠首先考察市场,他走访了拉萨市区的各大农贸市场和超市,对菜籽油和食用油的品牌、种类、价格、销量做了详细的统计和对比,还买回了几个畅销品牌的菜籽油对它们的口感和油品进行了分析观察。直孔噶瑕农畜产品工贸公司董事长索朗加错也表示,宗雪村以及尼玛江热乡的独特的农作物和优质资源是成功发展此合作社的重要前提条件。
3.2以人为本,手拉手共奔向富裕路
以人民为中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基本遵循,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以“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为理念,自2013年1月25日创立以来,一直以此理念为指导,让周边群众在闲暇的时候可以赚取非农收入,让周边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近9年来,周边群众从达瓦顿珠的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切实享受到了“村里致富带头人”带头下的丰硕成果。达瓦顿珠出生于宗雪村,家乡的油菜花启发了创业梦想,家乡的优质资源和浓浓亲情让其合作社在最初开始的时候就创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这种基础也更加坚定了达瓦顿珠为周边群众带头赚钱、带头致富的信念。
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的生产地位于宗雪村内,其主要的品牌是直孔噶瑕糌粑,从最初的种植青稞、制作半成品到最后的优质糌粑的创造,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从周边群众中选择员工,让员工在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以赚取更多的收入的时候,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起到了“雪中送炭”般的作用。每次完成加工作业之后,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都会用票据记录下来,一式两份,一到季度末的时候,都会一起计算,每次总结的时候,群众的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人民币,切实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工厂”、“村里致富带头人”带来丰厚的收益,切实增强了周边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切实增强了周边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信心。
图8:在调研时与德吉阿姨的合影,德吉阿姨拿出合作社发给她们的票据,对其进行一一解释
3.3注重创新,持之以恒地提质增效
创新驱动发展,挖掘乡村的优质资源和独特优势,激发农村的创新创业活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远大规划中的重要一篇。
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从“独创性”和“新颖性”出发,在一个形成了相对规模的菜籽油市场和食用油市场中,成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功在西藏农特产品中成为了一种广为人知且乐于食用的食用油。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也积极从塑造品牌的角度出发,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质量的同时注重销售渠道的拓展和更新。其积极利用当前便利的互联网和物流资源,打造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配送一条龙服务的新型特色农产品经营模式。拉林高速公路和川藏铁路的建设和正式通车,都为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和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打造更好的品牌、提高更好的质量、实现更好的销售准备了极大极好的机会。
3.4 培育群众,筑牢转型发展的基础
乡村的振兴,不能仅仅依靠引进一些大公司大企业,而更应该注重培养乡村内部的动员和人员的培养。换言之,“输血式”与“造血式”应该是同时推进,不能视为互斥而仅仅专攻一方。
在尼玛江热乡以及宗雪村的引导下,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和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积极从“内生”与“造血”的角度出发,培养了一大批的适合在工厂中工作的“新农人”,注重让专业的师傅到工厂中现场指导和即时培训群众如何使用各种机器设备,如何让现有的科技引用到品牌的打造过程中。
3.5党的领导,助力乡村农特产品加工产业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党的领导、政府的力量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菜籽油凭借着优质的品牌和极好的口碑,已不再是局限于宗雪村,它更是成为了整个墨竹工卡县的特色品牌。为了打造和宣传墨竹工卡县自身的特色品牌,增强经济实力,墨竹工卡县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真正让群众“发家致富的带头人”,而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和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在墨竹工卡县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集中连片实施墨竹小油菜推广项目、球果油菜试种,进一步发展壮大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 在2015年,墨竹工卡县对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投资了218万元,用于全自动榨油设备试运行项目。
同时,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在《尼玛江热乡2021年工作总结暨2022年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帮助寻求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好部分产业项目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依靠乡村集体经济产业、噶厦糌粑、直孔白琼等产业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以及不断开发就业岗位等形式,形成带动面广、效益明显、增收稳定、持续增收的特色规模产业。 ”
4.收获与感想
4.1关于科技赋能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创新解决的是发展动力的问题。坚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方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富裕乡村的振兴。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和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积极利用现有科技为合作社赋能,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宗雪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4.2关于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大力培养本土人才”。这就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五类人才,即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在培养了这五类人才之后,要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振兴过程的引领性作用。
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达瓦顿珠和直孔噶瑕农产品工贸公司董事长索朗加措就属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这两个合作社培养的高素质的员工,就属于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同时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的振兴专干以及宗雪村内的振兴专干是属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五类主体相互配合、互帮互助,共同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画面而在各自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力量发挥着作用。
4.3关于高原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可以用“二十字”进行概括,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其中的产业兴旺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旺被置于首要地位,更是说明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
从传统的种植业的发展出来的直孔白琼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业,是在原有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新产业体系、新生产体系、新经营体系。其在宗雪村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宗雪村的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
宗雪村是乡村振兴实践既是宗雪村的独特实践,又是西藏自治区绝大部分村庄的别样措施。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作为少数聚居且具备青藏高原特殊气候的省级行政单位,西藏自治区都十分注重挖掘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了诸如直孔白琼菜籽油、直孔噶瑕糌粑、为如夏糌、高原牛肉干、曼仲藏香等数不胜数的高原特色产业,为打赢一场又一场的为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所进行的战役。
同时,本人作为一名来自西藏自治区的学生,通过本次的调研实践,深知作为有志于成为强国先锋、事业闯将的青年而言,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要多多向社会中学习、多多加以实践,更加清晰地知道党情、国情、民情以及风俗习惯,及时关注和分析当前正在如火如荼中进行的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地让自己保持一个知行合一的状态。作为一名即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人的青年而言,更应当保持先进性和代表性,多多学习,多流汗水,多做贡献。
5.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J].地理学报,2020,第75卷: 1120-1133
[2]杨阿维,李昕,叶晓芳.西藏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第36卷(3): 185-193
[3]王珊珊,陈鹏,周蓉.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特色农牧产品品牌建设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1,(10): 81-83
[4]陈缘.科技支撑西藏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J].农经,2021,(7): 50-54
[5]达瓦扎西,次仁卓嘎.基层农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对策探讨——以西藏墨竹工卡县扎雪乡农业现状为例[J].西藏农业科技,2022,第44卷(2): 99-101
故乡!不愿被遗忘
——非典型农村的自处与展望
调研地点: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老鸦山村
调研人员:陶语嫣
汽车又一次颠簸着攀爬着土坡,车前的铃铛在震动中胡乱地响。眼前的这一幕似乎是那样熟悉,却又恍然发现原来已是一年又半年。小的时候我便也同样地坐在系着铃铛的车里,好奇地打量着周遭陌生而新奇的景致。下雨时道路的泥泞带来湿漉漉的肮脏,晴朗时泥土的干涸坚硬却又以粗粝不平刺痛车轮与脚底。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南津镇的老鸦山村是我父亲的故乡,也算是我的半个老家。我从小便同这座平平无奇的村落建立起固定的联系,或是一年,或是半年,总会回去看看。今年因为服务冬奥,没有回到农村老家过年,如今回去,却已是一年半的久违。
图1 老鸦山村景
老鸦山,在当地方言的土话里总会被叫作“老挖山”,小时候的我也就懵懵懂懂着如此这般唤它。这是一个甚至湮没于信息世界汪洋大海的村落——用百度搜索名字,甚至寻不到几丝它真实存在的印记;这是一个几乎不知用何种语言来形容的村落——没有产业兴旺的欣荣,亦没有赤贫的深峻,它只是毫不起眼地泯然于一片毫无特色可言的丘陵坡地中,就连这景致也是泯然的,以至于让我回望父亲的故乡,我总会在一瞬间因为着平白与无味而感到莫名的茫然。显然,老鸦山是一座非典型的村落,“非典型”得甚至于它就这样坦然地展示在你面前,你却没有任何话语想要脱口而出。
也正因这样极其无特色的泯然无味,让老鸦山村从另一种意义上产生被注目的价值——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置于千村万落中的独特禀赋,却忽略往往平凡与空白才是更广大地隐匿着的底色。2022年的夏天,我回到了我父亲的老家,怀拥着一种重新审视的目光。我希望能够在这里,寻得我内心深处的答案。
何以为家?漫漫出走的人群
出走,对于当代“农村人”而言似乎已然成为一种天经地义,对于老鸦山中人更不例外。对于上一辈的人来说,走出大山更蕴有一种希望的成分——我的父亲便是一家五个兄弟中成功离开农村的一员。小时候家里住着土坯房,过着贫苦艰难的日子,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每年生日才舍得吃一次鸡蛋。父亲聪明,读书也用功,最终完成本科乃至研究生的学业,留在大城市。但对于如今的老鸦山村人而言,无论是已经有些年龄的前辈还是在此成长的后辈,离开,已然成为一种略带无奈的注定选择。年长的、年轻的到外地去务工,年轻的也离开山村念书,老鸦山的热闹往往仅属于春节或是特殊日子的特殊时分,热闹散去,仅剩下不能出走的老幼妇孺,孤独地留守相望。
图2 老鸦山留守的老人
此次回到老鸦山调研,五户人家中有三户人家的年轻一辈已经离开老鸦山,只是逢年过节会回来。五户人家中较为年长的一辈中也有曾经外出务工现在返乡务农、平淡度日的,也有丈夫外出,妻子和长辈留守的。相对于“出走”,他们的“留”更带有一种松络的性质——并不是这里有什么好处吸引着故乡的人们驻足,反倒是一种不能出走、或不必出走的平淡。这样的平淡留不住更多故乡的人,老鸦山的人只会越走越远、越来越少,老鸦山的未来,是否随时间流转而逐渐隐入尘烟?
老鸦山村占地面积约9.6平方公里,属于川中典型丘陵地带。东临白坡村和罗成村,南与冻青铺村和振书村为邻,西接新添村和观音岩村,北靠烂庙村。成渝客运专线从村中穿过。村里下设1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户1378户,人口4084人,其中党员111名,而实际留在村子里的只剩下1087人。这是一个毫不起眼,并没有多少人的小村子,在偌大的中国,并不算的了什么。可也正因为像这样“算不了什么”的村子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汇集在一起,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
何以为业?几近空白的产业
在进行乡村治理部分调研时,我向老鸦山村村委会副主任黄勇询问了很多问题。问及“本村是否已经开展集体资产制度改革”时,黄勇很爽朗地笑了,他直言,老鸦山根本没有集体经济,“从去年开始,要求每个村形成集体经济,但是老鸦山根本没人投资,所以根本形成不了,没有任何集体资产。”
图3 对话老鸦山村村委会副主任黄勇
老鸦山的人都在向外流散着,因为这里几乎不存在将人留下的理由。产业的空白,是老鸦山带给人直观的“空白无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里除了留守的人们用于自给甚至于消遣所发展的务农活动,其余皆是一片空白。在农户访谈中,乡村振兴目录下关于产业兴旺的问题,所有人家一致在“村里产业”的选项中只勾选了第一个“种植业、养殖业”的选项,实际上这里的种植业也并不具有什么体系规模,更多是供留守的人们多打发些时间,多一些的有7、8亩地,少一些的仅有不足1亩,从城市里返乡的人们倒是乐意逢年过节捎带一些回城,富余的作物也不为挣多少钱,最多走个两三公里到“坳店子”或是南津镇的集市上卖掉。
然而撇去不论种植业与养殖业,老鸦山则真的不剩下什么了。这里没有一座工厂,也没有什么公司企业,连土地都是成片空置着的。在官方资料中,老鸦山农用地6684亩(田1203亩,土5481亩),未利用地3000余亩,实际不被利用的土地只会更多。
产业空白的老鸦山,让整座村落成为一座“空村”——村子里固然留存着烟火与人家,但这些收入往往自村外世界而来,村子本身并不能自给太多。产业的空白是从过去到如今一直持续的,并且在未来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因为这里没有基础,也没有任何能够吸引到投资的地方,人们早已将平白习惯成自然,因此也不具有任何“奢望”。对于乡村振兴中“适合发展的产业”的问题,更多人还是固执地选下“种植业、养殖业”这一选项。有两户人家选择了“旅游业”,置身现实当下,倒更像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
何以特色?不具典型的泯然
老鸦山于我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没有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往往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突破点,但这对于老鸦山而言属实是难了些。在与村委会副主任黄勇交流的过程中,黄主任也向我展示了村委会自制的宣传册。宣传册上的内容是我、我的父亲以及更多老鸦山人所不知的,但倒也确实“有些特色”:
老鸦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老辈的曲谱记载和当地人口口相传:当年张三丰振兴道教,建立武当派后,多次拒绝明代皇帝朱元璋、朱棣所遣钦差的拜访求见,隐而不见,云游四方,遍访道家名士,与之交好。他云游到四川青城,与青城派道家隐士谈论道义后,欲下渝州,取道资州。途经此地时,感觉困乏,便摘下斗笠和背包,坐于道旁,俯身休息。因他见其外貌龟形鹤背,且得道后身影幻变,当地居民观之愕然,以为神仙降临,纷纷奔走相告。村民们尽己所能,准备丰盛的贡品,来到他休息的地方朝拜。他人虽入眠,两耳却聪灵无比,村民的祷告声声入耳:保佑本地平安无战祸,子孙昌隆多贤明。
他觉得当地民风淳朴,善良可靠,便阳神出游,神走形留,护佑当地安宁。所留身形便是今天的老鸦山奇石,所背斗笠和背包在他的身后。直到今天,这些仍有迹可寻。老鸦村的老鸦山与伍隍镇的狮子山以及南津镇元坝村的观斗山齐名,是当地的地标。
图4 老鸦奇石
在村委会的工作展望中,论及资源优势,也提到了这样的内容:
3、我村有老鸦奇石,石湾自然岩画、振书水库等旅游景点待开发,是不可复制的自然奇观;寨子坡可以打造为高铁景观打卡地;豹子岩大佛为本地佛教圣地,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4、不少农户已经自发栽种果树,待到果木成林,可以进行多项旅游开发。
5、本地不少老农坚持原生态种植养殖,所产出的鸡蛋、蔬菜等产品绿色、健康,已经成为珍贵的馈赠物品。
愿景固然是美好的,但以现实的视角观之,更多是一种空洞的遗憾。所谓的老鸦传说,村民们都知之甚少;所谓的老鸦奇石,只是我小时候喜欢和伙伴们爬坡探险的所在;至于豹子岩大佛、自然岩画、振书水库,从小回到这里的我甚至没有听过。
相比起我的主观判断,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能够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应设施:道路的不便,飞驰而过从未驻足的高铁;没有酒店旅馆,甚至在热闹的“坳店子”也没有饭店,食、住、行皆不能满足旅游的需要;所谓景点的原始未开发,劳动力的不足以及无法推进的宣传,这些因素让老鸦山的“特色”之路始终难以推进。
老鸦山不富裕,也不是一片赤贫,老鸦山的“不极端”从某种意义上也决定着它的泯然。尽管老鸦山的人们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但并不赤贫的这里没有“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持,没有特殊政策的扶持引导,老鸦山始终在丘陵深处静默着,不悲不喜,唯余空白。
何以希望?老鸦山村的未来
老鸦山固然给予人一种茫然与平白的感受,不可否认的是,在时代滚滚向前的洪流中,老鸦山也同样于踯躅中缓缓前行。
在此次“千人百村”的调研中,有许多平白之中依然特别触动我的内容。
第一,是老鸦山越来越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刚出生的时候,老鸦山还遍布着笨重的土坯房,黄泥夯成的墙壁并不似看起来那般结实可靠,家族里的亲人曾经就长眠于这笨重之下。沿丘陵山坡开辟的道路遍布着原始的乱石与泥土,在低矮的小轿车上更觉难以行路的颠簸无奈;而到了我小学左右的时候,水泥路开始一点一点从集镇向农村深处蔓延,水泥楼房开始修筑,原始的茅厕也渐被现代的卫浴系统取代。犹记得那时期待着高铁在村旁呼啸而过,在半年或一年的尺度中见证着高架桥的从无到有,直到真切地听见高铁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这声音从未在此停留,却也足够带来新奇与无限的怀想。如今的老鸦山农村,大部分的人家住进水泥甚至更好建材筑就的房舍中,平白朴素的审美也增添了许多鲜活的色彩,停车坪、小花园装饰起生活的一点小自得。在我三爸家里,智能电视、空调、无线网络已是一应俱全,甚至不觉得这里与城市的家里有很大的区异。水泥路直接连通到房舍之下的停车坪,倒也因为失去,偶尔怀念去儿时猛烈的颠簸。
图5 穿村而过的高铁桥
第二,是教育的发展。在与黄勇主任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老鸦山目前已经没有村办教育,已然全部停办并进行社会化改造。教育资源的整合升级让更多农村的孩子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多人能够通达地去到更大的县城、城市里学习,甚至最后考上大学。受访的农户中便有这样的例证,那户人家的儿子去年才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南京的二本大学。除了教育本身,对教育的态度更是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几乎所有受访者在“希望您的孩子读到什么程度”中选择“研究生”。所有人对教育都怀有一种虔诚的态度,坦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高等级的教育,而不因为农村身份的局限感到自卑与畏怯。这或许亦是时代发展下农村进步的某种缩影。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可贵的一点,是人的观念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网络的普及更带来一种广泛的接入与交流,即使身处农村,如今通过网络也能够获得一种开阔的视野。从前的农村孩子甚至不知道肯德基,“乡下人进城”被赋予某种戏谑的定义,而在网络通达的今天却已不复这般。现在的农村孩子们也爱打王者,也爱看视频,也会用网购,无形的沟壑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渐消失。他们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农村人”的身份也不再是桎梏与局限,时代在进步,所有的人们也都随之向前。
临别的时候,黄主任看着我手中中国人民大学的介绍信,告诉我说,学了知识,要更好地振兴家乡。尽管对于老鸦山,我从小来过,熟悉又陌生的一方土地,面对其中空白,往往感觉到迷茫无力,不知前路与方向如何,但我也欣喜地相信着,这里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这样一个毫无特色可言的村子里,体会到文字话语所不能承载的空白与湮没。同老鸦山一般平凡、普通、隐入尘烟的村落还有千千万万,当它们汇集成一种现象时,便也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不应该忽视这样的存在,我们不应该遗忘这样的空白。非典型、非特色农村的自处与发展或许是当今农村研究中空缺的议题,而未来,这片空白值得深耕出不一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