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 首页  / 新闻速递

扎根脱贫攻坚一线22年:人大支教团青春接力点亮梦想之光

2021-02-26  

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不能让贫困人口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22年来,22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参与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在三尺讲台上与无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并肩作战,用青春与汗水表达崇高敬意、点燃希望火光。

火炬——用22年来传承不灭的火焰点亮希望

1999年,在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共同号召下,中国人民大学组建研究生支教团,成为首批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院校之一。山西灵丘、贵州晴隆、江西瑞金、四川荣县、新疆塔城、云南兰坪……22年时间,362名研究生支教团将汗水挥洒在祖国的8个省份,11座县城,共同用青春接力,谱就了一曲弦歌不辍的教育扶贫乐章。

今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接过希望的火炬,奔赴梦想的彼岸,开启新的征程,从祖国的大江南北跨越大半个中国,共赴一场西部之约。

在云南兰坪,志愿者走进班级,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班会课与同学们见面,在分享自己求学路上的难忘故事和动人瞬间的同时,与全部同学共同唱起《夜空中最亮的星》,用歌声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自己的星星,闪耀光芒,照亮前进的道路和想要抵达的远方。

(兰坪支教团见面会)

火光不灭,传承不止。这一支火炬在为支教地带去光亮,点燃同学们的希望与梦想的同时,也点燃着每一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远方,从此曾经支教过的地方成为了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支教服务的宝贵经历成为了人生的课程与珍贵的财富,他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这曾经奋斗过的土地。

2017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周元恺来到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第一中学担任教师。一年的支教历程,让支教团员们关注到兰坪学子对“大山外的世界”的渴望,也萌发了带领他们“走出大山”的想法。在周元恺的发起下,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联合校学生会开展了“书香情动彩云边”特别活动,将人大师生的爱心书籍送往兰坪一中,在各个班级设立“人大图书角”。连接两地的书籍为高中生们描绘了绚烂多彩的世界,送去了人大人的温暖。

(周元恺在兰坪一中授课)

离开兰坪、返回母校,兰坪孩子们渴望外面的世界的目光始终投射在他的心中,而他也将把青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了人生的理想。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周元恺加入中国人民大学服务保障国庆重大活动工作,成为了“众志成城”方阵的一员。2020年,周元恺主动将自己北京市国庆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两万元奖金悉数捐赠,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众志成城”基金,用以帮助支教服务地开展“人大梦·西部情”系列公益活动。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更多的孩子们实现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梦想,前往各地游学访问,追寻梦想。

(周元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服务保障国庆重大活动工作 “众志成城”方阵的一员)

(在“众志成城”基金帮助下,兰坪“人大班”同学们前往昆明游学,图为在云南大学合影留念)

一支火炬,传承的是燃烧自己的青春奉献与汗水挥洒,点燃的是西部地区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求学之路的梦想。22年传承不灭,支教团志愿者的身份已经成为一枚烙印,深深地印在三百余位志愿者的心中。从此无论身处何方,心都总是牵挂着那一片曾经奋斗过的土地,总想着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

脚印——云端之上与泥土之中追寻梦想的足迹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延缓了新疆塔城志愿者们奔赴支教一线的急切心情,但病魔却阻断不了知识传递的云端之路。虽然居家防疫,但心系远方,志愿者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新媒体账号,在网络授课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本科期间的学习经历和专业背景给塔城的同学们带去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拓展课程,知识涵盖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政治等众多学科。踏着这条云端之路,同学们开始学会用不一样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树立起对大学学习的超前规划。

同样的脚印还深深地刻印在泥土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四川江安,支教团志愿者到来的时节正是秋收,许多农户家中的劳动力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无力收种,更有许多贫困户因缺劳力和资金而望“秋”兴叹。披上马甲、撸起袖子、扛起扁担、拿起镰刀,志愿者们立刻踏进泥里,在稻田里帮助贫困户割稻、脱粒。“劳动教育”教会了他们“厉行勤俭节约”的意义, “汗滴禾下土”让他们体会着基层一线“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

(研究生志愿者在稻田劳动)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校友讲授“都来读书”公开课)

在帮助西部地区孩子们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志愿者们从来不是独行者,在众多的足迹中,还一步一步地刻下了无数人大师生的脚印,共同用双脚踏出一条圆梦之路。

2020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名师、校友一同走进吴玉章老校长故乡——荣县玉章中学,举办“都来读书”公开课暨图书捐赠活动。6位人大名师、校友接力领读,为荣县学子们带去了一堂堂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公开课。课程通过抖音等平台面向全网直播,逾5万人次参与直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活动曝光量超过1.5亿次,帮助更多的同学们在书本中丰富知识、健全人格、涵养品德,更好的成长为建设家园、奉献家国的新时代青年。

同样的脚印还留在通往留守儿童的心门之路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多次前往村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他们交流谈心,辅导功课。国庆、中秋前夕,志愿者们还和留守儿童一起做蛋糕,共同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将爱国主义的幼苗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

(研究生志愿者和孩子们在一起)

无论是在云端之上还是泥土之中,每一步留下的都是成长的脚印,每一步留下的都是追寻梦想的足迹。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在这条友朋众多、并不孤单的道路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与无数人大师生一道,共同走出了一条连接西部与梦想的宽阔大道。

脉搏——与伟大祖国和美好新时代共同跳动

这是伟大的祖国,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美好的新时代,我们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

青春逐梦、奋斗为国,在支教地,志愿者们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亲身参与国庆七十周年系列庆典的经历与收获的感悟,带领同学们共同感受时代的脉搏,共同为伟大的祖国喝彩。在新疆塔城,6名志愿者为塔城市第四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题为“青春与祖国——我们与天安门广场的故事”的爱国主义教育分享会。“众志成城”的方阵成员,“以志立愿,甘为行者”的国庆志愿者,“跳起来的合唱团”的人大星光合唱团,他们在讲述艰苦训练、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故事的同时,也让塔城学子们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了其中的奉献、拼搏、担当与责任。

(“青春与祖国——我们与天安门广场的故事”爱国主义教育分享会)

在兰坪县民族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上,志愿者们用一个梦想接力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同学。作为一名兰坪学子,中国人民大学2016级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张建在兰坪一中就读期间曾经受到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也正是志愿者的激励下,他立下了走出大山、考入名校的目标。2016年,他如愿从兰坪县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梦想成真的他,从不曾忘记这一方养育他的土地,从不曾忘记梦想接力的约定。疫情期间,他主动回到兰坪支教,毕业后又再一次回到家乡,为云南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不忘四年前志愿者老师们的激励与帮助,感谢人大选择了他,给了他“圆梦”的机会,他也将在未来把自己的青春写在家乡的红土地上,帮助更多的孩子努力“追梦”,将人大人“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坚守传承下去。

(张建在中国人民大学2016级毕业典礼上讲述“梦想接力”的故事)

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支教团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与学校“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以“国民表率”之身扎根西部,以“社会栋梁”之心奉献青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艰苦奋斗、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支教扶贫协同联动、育人助人有机融合的目的。

22年传承不息,362人的接续奋斗,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成了一个以“人大梦·西部情”为核心品牌的阶梯型支教团特色公益项目体系;以教育与受教同行,育才与育人并举为理念,形成了依托学校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运用自身优势的三股教育扶贫合力,开拓了课堂教学、校园成长、地区实践、域外游学四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实施了“西部未来领袖计划·人大班”“优秀青少年游学项目”“沧江讲述文化沙龙”“基层团支部共建活动”“玉兰花开成长辅导”等五个特色公益项目,扎根中国大地、服务西部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阶梯型特色公益项目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在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的路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继续按照“地方所需,人大所能”的原则,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深入探索新形式下西部地区教育扶贫的青年路径,为接续点亮大学梦、人生梦、西部梦作出更多贡献。


人大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共青团兰坪县委副书记(兼)杨明聪表示,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们在脱贫攻坚一线目睹了贫困地区面貌的焕然一新,见证了困难群众生活的越来越好,也看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支教教师与当地教师的无私奉献,驻村工作“背包队”的艰辛付出,贫困地区学子对走出大山、圆梦求学的渴望。我们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而欢欣鼓舞,我们也更加坚定,要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教学岗位上身体力行,为实现更多学子的大学梦、人生梦、西部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人民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塔城服务团团长李建蓬表示,在我国全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性时刻,我有幸来到位于祖国边陲的塔城开展支教工作,我感受到了一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光荣与自豪。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承的重要途径,塔城地区居住着20多个民族,班级中不同民族的孩子可能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但她们都有着一双渴望了解世界,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眼睛,在与她们的相处中我清晰地的感受到支教传递着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承载着一批批孩子对于未来的渴望与期待。在支教团的一代代接力之下,让塔城的孩子们能够开拓视野,走向世界,能够“学成不忘报乡梓”,是我们青年支教志愿者对于时代最有力的回应。

中国人民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荣县服务团团长张志立表示,今天,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深知,每一个脱贫数字的背后,都凝结着太多人的无私奉献,都饱含着太多人的殷切期盼。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党,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带领几亿人民全面跨越贫困。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党员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当代支教团志愿者,我们共同见证了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见证了扶贫干部、驻村书记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见证了孩子们告别跋山涉水,吃住在校,享受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巨大进步。我们有幸参与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斗争,更要珍惜身处教育扶贫一线的时代契机,身体力行,不辱使命,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江安服务团团长杨梓岩表示,刚刚过去的2020年令人无比难忘。在疫情的战场上,白衣天使前赴后继,守护国家与人民。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无数基层扶贫工作者奔走一线,让决战贫困的胜利号角响彻了神州大地。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扶贫志愿者,他们都是“时代英雄”,是我们的榜样。追随榜样的脚步,作为支教老师的我来到了四川江安。在这里我深入农村基层,挺进扶贫一线,了解当地实况。我看到了驻村书记是如何带领工作组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我看到了“开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如何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但我也感受到基层教育资源的匮乏与落后。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打破贫困代际传播的关键。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给同学们讲述大学的样子,让他们产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我带领同学们了解国家助学政策,使“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理念深入他们心中……时间飞逝,支教时光已经过半。一年的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我相信,“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的精神与情怀在历届人大志愿者的传承中可以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塔城服务团成员姜龙钰表示,时代造就英雄,伟大出于平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离不开众多扎根在脱贫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倾力奉献、真抓实干,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作为人大研支团的一员,我将继续以扶贫干部为榜样,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边疆教育振兴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授业解惑,启迪人生,把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更加具像;奉献青春,服务社会,将志愿力量融入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光明征途中。

中国人民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荣县服务团成员徐豪表示,今天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宣布“中国已消除绝对贫困”,这是振奋全国的历史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全国人民更加坚定了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的理想。在自贡荣县支教的这段时间里,切实看到当地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努力,给每家贫困户建档立卡,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产业优势,提高了每村每户的经济水平。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教学方式的科学化、图书种类的多样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等等都让乡村的孩子有了更多机会了解大山外边的世界,教育扶贫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走进基层,才真正感受到一线脱贫攻坚工作人员的不易,向他们致敬!

中国人民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江安服务团成员林聪表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全面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基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的第一线,我们见证了兢兢业业,一心为民乡村干部的事迹,也看到了真情奉献,热心满满的志愿者们的付出。很荣幸自己成为了一名研支团志愿者,学校的孩子们很多都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走出来,其中很多孩子更是因为父母都外出务工成为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甚至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但是困难并没有压垮他们,他们都坚强而乐观,带着朴素与真诚努力求学,希望用自己不懈的努力改变人生。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愿我们继续努力奋斗,共同追求更幸福的明天。

中国人民大学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天阳表示,今天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庄严宣告振奋人心,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而成绩背后,是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钉钉子精神、披荆斩棘干出来的。有幸接触过几位扶贫干部,他们生活的条件是真的苦、工作是真的累,但扶贫的心是真的热诚,成效是真的显著。也认识几位支教团的师兄师姐,他们无论在岗教学还是结束服务,都始终关心支教地的学生,为教育扶贫事业有一份力尽一份力。看过这些,真心敬佩这些奋斗在扶贫一线的人们,也备受鼓舞想要加入其中。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仍需更多人接续奋斗,荣幸的是,半年之后我也将作为新一届支教团成员前往祖国需要的地方,希望自己可以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林杰铭表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必将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全体中国人民,则是这段历史毋庸置疑的创造者。脱贫过程中涌现出不同岗位上人们的精彩故事,其中不乏大学生的身影。“扶贫必扶智”,他们看到了贫困地区对于提高教育水平的需求,看到了孩子们对于掌握科学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渴望,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地前来支教。课堂上,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向孩子们传递对未来的热情和渴望。几年之后,这批孩子或走出大山继续拼搏,或留守家乡投身建设,但他们都将有理想,在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也给家乡带来更大贡献。我想,这就是支教的意义,也是我作为一名支教团成员最由衷的期盼。

中国人民大学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何林芯表示,脱贫攻坚,这四个字常常出现在我耳边,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扶贫干部,和许许多多的扶贫工作者一样,他们扎根基层、不分昼夜,用自己的方式为百姓寻找致富的道路,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绝对贫困的消除,离不开他们的坚持与付出。我曾跟随他去到扶贫一线,在那些小山村里,当我看到孩子们在山顶上找信号上网课、在太阳下边放羊边看书的时候,我希望我也能做点能真正有所改变的事情,研究生支教团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自己的努力呵护一个个萌芽的希望。

中国人民大学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姜霈林表示,随着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个全国上下凝神聚气、齐心协力所赴的脱贫攻坚之战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对我而言,对贫困地区的认识并非仅仅来自听闻。高中就读的县城、大学“千人百村”调研所去往的村庄都是相对而言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之地,因此我也曾深刻的感知过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对于近年来发展变化的欣喜和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今年下半年,我也将踏上支教的旅程,希望在这个将要去往的、与大城市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我能不忘初心、尽己所能,从教育上为边远地区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