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 首页  / 新闻速递

“和合共生”的青春色彩

2025-10-28  

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

在北京通州成功举办

来自海内外的千余名中外嘉宾参会

共商和合共生新秩序

共筑全球发展新基石

携手构建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国际秩序

共同谱写合作共赢的壮丽篇章

盛会台前幕后

青年代表始终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从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

到自信从容的交流展示

再到细致入微的志愿服务

他们以青春之我,绽放卓越风采

以多元之姿,共绘未来蓝图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以及

全球多所高校的青年学子齐聚一堂

在思想碰撞中拓宽视野

在文化交流中深化理解

以热忱与智慧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共话全球发展未来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的舞台上,首届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的优秀成果受邀在分论坛和闭幕式上集中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以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共同书写着“和合共生”的时代新篇。

在主论坛闭幕式上,本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展播“2025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回顾视频,并特设赛事获奖团队政策设计展示环节,邀请获得前三名的青年团队代表来华,分享其对于“和合共生”理念下推动粮食安全与减贫治理的理解和实践。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里兹金娜·阿莉娅、立足“微观共生”,介绍团队如何将“协同治理”融入方案,将“韧性”种进社区,让城市农业成为马尼拉粮食与生计安全的减震器;来自哈佛大学的杰苏兰·米尔斯强调“协同共生”,探讨多元声音如何凝聚为守护全球粮食安全的合力,指出倾听包容多元需求是实现粮食安全与减贫治理的生命力所在;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安德烈·费雷拉基于“长效共生”,提出依托新能源技术与社区融合,打造“移动循环食品生态系统”,助力肯尼亚将粮食浪费转化为共享财富。

三位代表分享了在决赛期间深入北京、西安两地开展的调研实践项目,认为这段宝贵经历有助于世界青年更加生动、立体、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也启发他们在政策方案中融入合作共富、文化创新与技术赋能,用中国之治的鲜活经验反哺当地发展,不断使之臻于完善,让“和合共生”这一发展智慧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更好绽放。

分论坛七以“共筑全球韧性:当代青年的治理担当与行动倡议”为主题,于10月18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逸夫第一报告厅和立德楼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外交高校联盟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团委及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承办。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刘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校团委、外国语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以及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

论坛重磅发布《共筑全球韧性:当代青年的治理担当与行动倡议》主题报告。该报告由青年学子自主调研撰写,系统阐述了人大学子在全球议题上的青年方案与行动路径,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中国、巴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等国的青年学子与教师代表围绕全球韧性治理展开多维度对话,实现了跨文化背景下青年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分论坛五由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校团委联合承办,以“全球粮食体系与安全”为主题,针对粮食安全、粮食韧性、粮食供需等议题,从政策协同、技术创新、青年参与三大维度展开深入研讨。

首届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获奖团队代表、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安德烈·费雷拉进行主题发言,分享基于团队实践调研的共享社区方案与循环商业模式,强调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于包容合作,为守护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案例借鉴。

二、共舞水墨文化之韵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的经典原创曲目《玄墨》,于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欢迎仪式上优雅绽放。作品将书法、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结合的形式,展现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激情与活力。

作品以中国水墨精神为魂,以舞者手中黑白渐变的绸扇替代传统笔墨,起伏流转间勾勒出浓淡相生的视觉意境。刚柔并济的动作,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生动转化为时空中的动态画卷。整个舞蹈不仅是对水墨意趣的动态诠释,更承载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哲学思想的深刻礼赞,使观众在流动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文化韵味。

三、共筑论坛服务基石

在这场共话发展的盛会中,93名人大志愿者深度参与论坛嘉宾引导、媒体接待、会务服务等保障工作之中。从清晨迎宾的第一声温暖问候,到结束值守的最后一次细心核查,志愿者们展现了人大青年严谨扎实、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保障了论坛的顺畅运行。

从庄重的欢迎仪式、开闭幕式主会场,到充满思辨的“绿色之行”中外青年对话分论坛,39名论坛服务志愿者确保论坛每个环节的顺畅衔接与完美呈现。参与论坛服务的志愿者们被外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的经历深深触动,并深刻认识到青年在国际传播中大有可为,为构建“和合共生”的美好世界注入青年力量。他们以真诚的服务传递善意,搭建起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让跨越文化与国界的思想碰撞,最终凝结为深厚而珍贵的情谊。

38名媒体接待志愿者精准履职,化身论坛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确保了前沿观点被实时记录,核心声音被有效放大,以专业素养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传播的积极担当,将学者们关于全球未来的前瞻思考与深刻洞见,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即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有效扩大了论坛的学术声量与国际影响力。

当论坛的序幕尚未正式拉开,一群身着“志愿蓝”的身影已悄然点亮了服务的第一盏灯。早在论坛开幕前一日清晨七点,他们便已在酒店注册处全员就位,以温暖的微笑迎接八方来宾,协助办理入住,提供详尽的论坛与生活咨询。与此同时,在气温较低的室外,另一组志愿者坚守在通州校区各主要道路和关键场馆外,提供清晰指引。确保了每一位与会嘉宾都能顺畅、安心地投入这场思想盛宴。

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亲切慰问志愿者,鼓励同学们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当好文明交流对话的使者。

运河之滨,四海宾朋共话全球发展

盛会现场,人大青年践行使命担当

在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中,人大青年尽显青春锐气与先锋本色。他们不仅用热情真诚的态度和精密周全的保障为论坛的成功举办奠定坚实基础,更以开阔的全球视野关切人类共同命运,为全球发展贡献青年思考。他们于台前幕后坚守岗位,以奉献诠释青年担当;他们于细节之处追求卓越,以行动彰显人大风采;他们于交流之间搭建桥梁,以善意连接中外心声。

编辑:陈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