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金风贺秋,乐声和鸣。10月10日,“平声·和鸣”中西音乐对话实验音乐会暨“乾·乐”音乐智能体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与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联合主办。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刘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校团委、艺术学院、交叉科学研究院、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有关负责人参加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活动开始前看望学生团队。

林尚立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与开阔视野。他表示,学校始终鼓励同学们敢于跨界、勇于探索,将个人兴趣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在人文与科技的交汇处开辟新天地。他勉励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音乐创作,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要在创作中挖掘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同时积极融合西方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创作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具备未来视野和时代担当,将创作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相结合,勇于走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前沿,做引领时代、面向未来的强国先锋

发布会上,艺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杨畅、赵子路代表“乾·乐”智能体研发团队介绍了项目缘起、核心架构、运行逻辑和未来前景。“乾·乐”通过对专业模型进行定向训练,集成插件系统与多层级工作流,形成兼具多元思考与高效执行能力的音乐协作中枢,不仅能够实现乐谱智能转译、术语跨文化解读等核心功能,更能在真实音乐会场景中优化决策质量与实践协作。“乾·乐”是青年自主探索音乐协作范式的创新,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架设起跨越不同音乐形式、器乐类型的桥梁,让每一种音乐语言都能被理解与融合,开启“无界共鸣”的音乐新纪元。随着主创团队成员敲响象征中西合璧、也是西洋交响乐团中唯一的东方乐器——大锣,“乾·乐”音乐智能体正式发布,音乐会拉开帷幕。
“平声·和鸣”中西音乐对话实验音乐会作为校学生艺术团“金风迎艺”秋季演出季系列演出之一,汇聚了在校学生与青年作曲家、演奏家。表演者基于“乾·乐”智能体的辅助编曲,让中国民乐与西方古典乐器演奏实现更融洽、更高效的协作,以六重奏、协奏、重唱等多种形式,用音符诠释“中西对话与交融”,在AI赋能下以艺术为媒介践行文明交流互鉴。

平声雅乐,中西和鸣。东方丝竹邂逅西洋合音,思念与诗意在乐声中流淌。钢琴携手二胡、琵琶,奏响《风居住的街道》《云想花想》,展现出现代民乐协奏曲的独特美感;笙与大提琴重奏《檐滴水》加入雨棍与拨浪鼓,模拟自然之声,传递温柔治愈的意境;乐曲《水墨》融合中西技法,以音绘景,勾勒东方的留白之美。

“所谓伊人,在何处伫立?”民族女高音与美声男高音同唱《在水一方》,在民族与美声唱法的交融碰撞中,诠释共鸣与思念。《蝴蝶与蓝》由古筝、中阮、大提琴共演,颗粒与线条的音色层叠交织,思念如蝴蝶振翅而飞;主创团队改编的小提琴、柳琴、低音笙、琵琶四重奏《梁祝》,在智能体辅助配器的支持下,重构经典旋律,蝶舞翩跹,新声再生。

音乐会中,多首作品实现了中西方音乐的深度对话与创新演绎。新加坡作曲家王辰威特别授权改编的《笛缘》,由长笛与竹笛同曲演奏,跨越律制与技法差异,达成音色与理念的和谐共鸣。青年作曲家李凯平改编的《渔舟唱晚》,以双簧管、笙、琵琶、长笛、大提琴、钢琴六重奏形式呈现出悠远意境。由著名作曲家陈丹妮、编曲家林秉睿授权改编的《山溪月》压轴登场,竹笛、大提琴与钢琴的中国首演展现了诗意与技术的融合,为音乐会画上圆满句点。

从《渔舟唱晚》的千年余韵到《山溪月》的全国首演,从《檐滴水》中智能体推荐的雨棍轻响到《梁祝》改编的创作实验,每一首作品的中西融合,不仅是音乐语言的交流,更是“乾·乐”智能体与音乐会实践相互滋养下的文明对话新探索。通过本次活动,“平声·和鸣”项目团队以艺术灵感为起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从构思到协作,完成了一次跨领域的完整实践,展现出青年一代在交叉学科前沿的探索精神。
编辑 : 虞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