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同心战“疫”

同心战“疫”

 / 首页  / 同心战“疫”

征集来稿·第二期 | 蛰伏期间,我竟读懂了一位陕公老校友的故事

2020-02-04  

“众志成城人大人,抗击疫情心连心”征集活动开始后,RUCers积极响应,用文字和思想给疫情前线的同学们带来正能量。本期,历史学院的陈思翰同学将带领我们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老校友高士其的世界,看看这位“抗疫斗士”,怎样用一杆笔,救治中国人民,推动中国革命。

走进陕公“抗疫斗士”高士其的世界

(历史学院 2018级世界史本科班 陈思翰)

高士其(1905~1988)

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曾于陕北公学任教,用爱国热忱与所学知识为祖国革命事业作出贡献。

红旗飘飘,锣鼓喧天

恶梦已醒,大难已去

新中国以无比英勇活泼的姿态

降生在亚洲的大陆上

1949年10月1日,经党组织护送由香港返回北京的高士其,被人搀扶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望着红旗漫卷的开国盛况,他写下这些诗句,表达内心的激越感慨: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孱弱病态的旧社会,争得了伟大的解放。尽管他自己残疾不能站立,用医学和文艺的力量振作中国,让人民真正站立起来,是他一生的初心和执念。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高士其(原名“高仕錤”)毅然学医报国,却在实验中留下终身残疾。在认清社会现实后,他转而开始艰难的科普创作。高士其将文章署名为‘高士其’,并郑重宣布‘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一心只要普及医学知识,以科学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

1937年11月25日,高士其拖着病体到达革命圣地延安。作为首位抵达边区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高士其得到了格外关怀,被称为“第一个红色科学家”。在1938年的新年晚会上,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与他亲切地握手交流,勉励他继续开展文艺创作。1938年,他担任了陕北公学的教师,经常被抬上讲台,向边区的军政干部和从全国各地来的革命青年讲解卫生防疫与战争防毒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写作了《国防科学在陕北》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讯。

1938年2月6日下午,陕北公学大礼堂里聚集了二十多位科学界的青年才俊,在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氛围中共同商讨“战乱时代的中国自然科学向何处去”,董纯才、陈康白、李世俊等科学界的青年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大会发起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高士其在社团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提出要在尊重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自然科学与唯物辩证法相结合,将科学研究和卫生、工业、农业等抗战建设事业相结合,并向群众大力普及防疫、防毒等科学知识。在延安的陕北公学,高士其真正实现了将科学的力量与人民的力量相结合,找到了将治疗身体疾病与改造社会弊病相结合的道路。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高士其始终没有忘记陕北公学时期的文艺创作精神,坚持用科普创作传播卫生防疫知识,发表在香港《大公报》等刊物上。除了知识介绍,他也将旧社会中普遍的贫穷问题、不作为的卫生官僚、发国难财的资本显贵等丑恶事物比作害人的病菌,以杂文式的锋利予以批判,赞扬人民在抗战和革命中的伟大力量。建国后,高士其坚持写作,为新中国发动群众、消灭瘟疫的卫生建设做出了贡献。在他八十四岁离开这个世界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在悼词中将他称为“中华民族英雄”。1999年12月13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 “高士其星”。高士其在陕北公学执教时间虽然不长,但他贴近黄土、走进群众、驱除愚昧和贫病的斗士形象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传承陕公精神,是每个人大人的责任。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扎根大地、依靠人民,是陕北公学在战火中发扬践行和传承不绝的精神,也是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人大学子所应有的品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华北大学的师生代表列队通过金水桥,接受了人民的检阅;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人大学子光荣地见证了祖国70岁生日的伟大时刻,在方阵中与首都医疗工作者共同参加了众志成城方阵。今天,每一位人大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响应国家号召,为疫情抗击战斗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相信,在最艰难困苦的年代仍能顽强面对挑战的中国人民,在更加繁荣和强大的今天,也一定能够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湖北加油、中国加油,愿每一个生命都平安,我们约定,温暖的春天再相见!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欢迎更多人大人向我们投稿,分享你的故事,在最困难的日子我们一起携手,众志成城,心心相连,走向美好的春天!


编辑 | 曹松林 阿瑶 姜盛新